【簡介】
尺牘,冊頁,紙本,草書,尺幅:33.1 x 29.3公分。

朱熹(1130-1200),字元晦,號晦翁、晦庵,祖上原為婺源(今屬江西婺源)世家大族,後來因為父親-朱松的緣故,舉家遷往當時的理學中心-福建。朱熹受朱松喜歡收藏金石以及先賢的墨跡(尤其是王安石)的影響,不但很早就對金石文字情有獨鍾,一生也對王安石書跡推崇備至。朱熹善行、草,尤善大字,下筆沉著典雅,他在書學藝術上的成就,雖然難以與他在理學上的成就相提并論,但他名列南宋四家之一,在南宋書史上所占的地位,仍然不容忽視。
這幅「教授學士」尺牘,是以行草書成。由內容中有「長沙新命,力不能堪,懇免未俞」的句子來看,可以推知這應是紹熙五年(1194),朱熹六十五歲時,辭知潭州(今湖南長沙)任的時候所寫。這幅尺牘中,朱熹的起筆多側峰斜出,行筆迅速,轉折自然,雖無意於求工,但點劃波磔,無一不合傳統書法的法度。
釋文:
正月卅日。熹頓首再拜教授學士契兄。稍不奉問。鄉往良深。比日春和。恭惟講畫多馀。尊履萬福。熹衰晚多難。去忽有季婦之戚。悲痛不可堪。長沙新命。力不能堪。懇免未俞。比已再上。計必得之也。得黃書。聞學中規繩整治。深慰敝懷。若更有以開導勸勉之。使知窮理修身之學。庶不枉費鈐鍵也。向者經由坐間。陳才卿覿者登弟而歸。近方相訪。云頃承語及吳察制夫婦葬事??慌d念。欲有以助其役。此義事也。今欲便與區處。專人奉扣。不審盛意如何。幸即報之也。因其便行。草草布此。薄冗不暇它及。正遠。唯冀以時自愛。前需異擢。上狀不宣。熹頓首再拜。
(接中下)紹基、趙之謙、吳昌碩、 張裕釗、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,達到了盡性盡理。璀璨奪目的境地??芍^是中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。如果說,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愿望沒有實現的話,那么這種愿望在碑學那里實現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