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安醫學之婺源醫家
胡 兆 保
徽州古稱“新安”,新安醫學自古聞名遐邇。舊屬徽州的婺源,自宋代開始出現了許多有顯著成就的醫學家和有影響的醫學著作,為新安醫學增添了光輝,為整個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。
宋代江哲和程約、元代王國端、清代汪紱等醫學家均躋身于中國醫學史上的著名人物之林。這些鄉邦名醫俱以醫術回春之妙名揚于世。如縣城名醫江哲,診技超群,為人治病,一劑即愈。宋朝理宗皇帝一次久病不愈,江哲被舉薦受召進京為皇帝治病,他切脈望診小心治療,不出數日皇帝病情神奇地轉輕而愈。后來皇帝的公主患小產病,諸醫診治無效,又召江哲進京診治,他以草藥和劑,又是藥到病除?;实鄞髳?,賜其住宅一區,留居京都10年。宋代程約、元代程汝清、清代朱世澤和何第松皆精于針灸療法,以醫治疑難怪癥而名揚四方。元代針灸家王國端著《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》,專論針灸之法,該書“剖析簡要,循覽易明”,曾遠播國外,先后被朝鮮大型綜合型醫書《鄉藥集成方》(1433年)和《醫書類聚》(1442年)所引用。
明清是婺源醫學的興盛時期,名醫聯肩踵足。明代濟溪名醫名醫游廷受治傷寒病,一劑即愈,號稱“游一劑”。甲道名醫張溫,治傷寒病半劑即愈,人稱“張半帖”。玉川(今玉坦)名醫胡慶龍隨征赴朝鮮醫治將校,因醫術高屢建奇功。清代黃家名醫黃迎,醫術精湛,人以“黃半仙”稱之。桃溪(今坑頭)名醫潘文源,投劑輒效,懸壺30余載,人皆稱神。清華名醫江考卿 |
|
精治跌打損傷,癥敷其藥均有特效。
祖國醫學的發展,歷來與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關。南宋以后,婺源文風鼎盛,加之婺源又是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鄉,蘭亭之學一向受到封建王朝的推崇,所以宋、元、明、清四代,婺源醫學隨著文化的崛起而迅速興盛起來。婺源醫學不但醫道甚佳,而且著作宏富。據《中國各省醫籍考》載:“婺源醫家甚多,醫學著作竟達120余部,占江西總數的四分之一,可見婺源文化對江西醫學的發展不無影響?!?br />
婺源古代醫家撰寫的醫學著作達126部517卷,內容有醫學經典的注釋、理論的發揮、診斷、方藥、運氣等方面的學說,并且內、外、婦、兒、針灸等各科無不具備。
婺源醫家在發揚祖國醫學理論方面,能夠破除迷信,不斷創新,大膽進行學術爭鳴,如清代李承超的《傷寒辨證》、俞塞的《醫學辨真》等,無不有爭鳴于其間。
婺源古代醫家十分注重醫學道德的修養,他們以“不為良相則為名醫”自勉,不慕名利,品德高潔,在醫德方面垂留了典范。平盈(今方村)名醫方一樂,為人醇厚溫和,不管寒冬深夜,有求醫者“必起往救,全活甚眾,概不責酬”。中云王燧周“無論貧窮,有求必應”。甲路張明征見一痢疾患者在路上,叫人把病人帶到他家中,施藥疹治一個多月未收分文,待病人康復后還送盤纏讓其回家,鄉鄰夸他“視天下猶一家,救路人如骨肉”。曉起江南春、弦高程鸞池、沱川余鴻翥等醫家皆“醫不受謝”,“貧寒者不計酬”,沖田齊功枚對“遠近求診者贈以金”,一一謝絕。名醫黃有祺“治貧人病不取分文”,吳梅玉“遇貧者送診送藥,不茍取”。在婺源古代醫家中,諸如此類不慕金錢、無私濟人的故事不勝枚舉,這些高尚的醫風醫德至今仍是十分可貴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