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婺源儺舞】儺舞,為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。是古代舉行大儺

(一種驅鬼逐疫的祭儀)時跳的舞。源于原始巫舞,《論語·鄉黨》已有“鄉人儺”的記載。舞者頭戴假面,手執干戚等兵器,表現驅鬼捉鬼的內容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,儺舞逐漸向娛人方面演變,加強了娛樂成份,內容也大為豐富,出現了表現勞動生活和民間傳說故事的節目。
相傳,儺舞于唐代傳入婺源,遍布鄉村。秋口長徑的“驅儺神班”、段莘慶源的“萬順班”和“人和班”,1953年赴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時,深得好評,獲得了演出獎。后中央、省、地等舞蹈界人士多次來婺源采風,學習儺舞。
儺舞面具(臉譜)有四十余種,如盤古氏、太陽、月亮、后羿、八仙、扶蘇太子、夜叉、判官、仙鶴、老鼠精等。面具為木雕,其忠奸愚劣,老少妍陋,喜怒哀樂,無不相似。節目有《開天辟地》、《劉海戲金蟾》、《雙猴捉虱》、《后羿射日》、《張飛祭槍》、《判官醉酒》等。形式有獨舞、雙人舞、群舞,具有夸張、粗獷、樸實、簡練的風格。